出版社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社隆重推出校园文化系列图书 向四川大学120周年华诞献礼

日期:2017年05月08日 关注:

经过一年的紧张工作,我社策划、出版了多系列校园文化出版物,向四川大学120周年华诞献礼。校园文化出版物不仅是学校120年发展变化、成长跨越的生动写照和精彩缩影,也是川大学术发展与进步的见证,都是川大人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为民谋利、为国争光精神的一种体现。校园文化出版物包括《四川大学(2006-2015)》、川大史学(第二辑)系列、《四川大学馆藏精品集萃》系列和《四川大学博物馆馆藏精品集萃》系列等。

一、《四川大学(2006-2015)》

《四川大学(2006—2015)》

在2006年四川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四川大学组织编写了《今日四川大学》一书,并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为庆祝四川大学建校120周年,四川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和校史办公室在《今日四川大学》的基础上,共同组织编写《四川大学(2006—2015)》,旨在全面反映十年来四川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发展成就。

全书共有十一个部分,分别对学校简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医疗队伍、医疗服务、科技产业、交流合作、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办学环境和学院设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学校各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

二、川大史学(第二辑)系列

川大史学(第二辑)系列包括《民族卷》、《城市史卷》、《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卷》、《世界史卷》、《中国古代史卷》、《中国近现代史卷》、《文化史卷》、《历史文献学卷》和《考古学卷》。

1、《民族卷》

本卷收录了近10年(2006-2015年)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博物馆等单位的教师及个别博士研究生设计民族史、民族学研究的21篇代表性论文。这些论文绝大多数已公开发表,将它们汇集起来,意在从一个侧面反映四川大学作为中国西部紧邻民族地区的一所综合性重点高校,在民族研究领域中取得的点滴成绩。

2、《城市史卷》

中国是世界城市起源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城市。中国城市不仅源远,而且流长,城市发展的历史未曾中断,这是欧、美、东亚、南亚等地区和国家的城市所不能相比的。自先秦以来,关于中国城市的记载不绝于书,并出现了以记载城市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另外浩如烟海的地方志书也保存了丰富的城市史资料,但中国古代遗址未形成独立的城市学和城市史学。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发展,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现代化与城市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二十余年来,在中国学者在城市史研究上的不懈探索下,中国近代城市史理论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本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集合了川大历来的城市史研究大家论文,供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3、《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卷》

十年前,为迎接四川大学一百一十周年校庆,历史文化学院曾编辑了《川大史学》第一辑,这一辑出版之后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但由于各种原因,当时并没有将“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单列为一卷。川大的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可谓源远流长,除了上述老一辈史学家如蒙文通(《中国史学史》)、李思纯(《史学原论》译介)等奠定的坚实基础以外,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史学家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以罗志田、何平、孙锦泉和徐波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川大学者,在这个领域取得不少新的突破。为此,在四川大学即将迎来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之际,本书编选了近十年来川大学者的相关论文以弥补编辑《川大史学》第一辑时留下的遗憾!

4、《世界史卷》

外国古典历史研究、近代早起欧洲社会文化研究、西方史学史研究、美国史研究、南亚史研究一直是四川大学世界史研究的主要方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尤其是在近十年中,四川大学世界史学科不断呈现出新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作为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史学科随着世界史列为一级学科而有了更为宽广的发展前景。本书一方面是向四川大学建校120周年献礼,另一方面则是以此总结过去的成绩,推动学术的进一步发展。

5、《中国古代史卷》

川大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保持着注重断代史和专门史及通史相结合的传统,不仅延续了先秦史和宋史的研究优势,秦汉史和明清史也有重要拓展。在各项古代专史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重视历史文献的整理和辨析,是川大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一大特色。本卷中收录的28篇论文,正式基于上述研究传统和研究特色的一个小结,力图能够反映近十年川大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大略面貌。

6、《中国近现代史卷》

从1896年清政府在四川创办中西学堂算起,四川大学在近代中国政治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发展,至今已过双甲,经历了120年的艰难岁月。历史学科是川大最早建制的学科专业之一,在学科发展史上,大师云集,成果丰硕,影响及于海内外。但学科内不同子学科的发展并不平衡。相对而言,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教学起步较晚。1949年之后,因“厚古薄今”观念的提倡,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研究收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众位近现代史大家来到川大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为川大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未来的学术走向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值此12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本书将川大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师近10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撷取精粹,都为一卷,以作总结。

7、《文化史卷》

近年,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人在文化史领域的学术研究呈蓬勃发展之势。资深学者继续进去,一批青年教师开始崭露头角,创意高远,成果丰硕。本书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巴蜀文化史三部分选录本学院学人有一定代表性的著述集成。

8、《历史文献学卷》

2006年为庆祝川大建校110周年出版的《川大史学·历史文献学》第一辑对川大百余年间的历史文献学成果作了较为详细的总结与说明。刚刚过去的十年,随着国家对文化教育事业投入的加大,国际化交流的增强,川大历史文献学研究继续稳步前进,在保持传统的“儒学文献”“宋代文学”“出土文献”优势研究方向的同时,开拓出了“巴蜀文献”这一新的研究方向。本书所收论文亦分为儒学文献研究、出土文献研究、宋代文献研究、巴蜀文献研究和其他文献研究五大部分。

9、《考古学卷》

四川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置考古专业的大学之一(196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具有从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本科、硕士到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重点综合大学。四川大学考古学可长期坚持以坚实的田野考古为基础,将考古学与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艺术史等学科密切结合,广泛联系文献材料对考古遗存进行综合研究的学术传统,具有雄厚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本书汇集了四川大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两个专业的在岗教师2006-2015年间发表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编为新一辑《川大史学·考古学卷》,以回顾十年来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展示学科建设成就,以此作为全体考古学人向学校120周年华诞敬献的一份贺礼。

三、《四川大学馆藏精品集萃》系列

四川大学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精品纷呈。为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全面展示其社会价值。四川大学组织实施了“四川大学馆藏资源开发工程”。为纪念四川大学建校120周年,率先推出《四川大学馆藏精品集萃丛书》第一辑,主要包括《由精逮博积知为用——名师听名家课堂笔记》《科学万变温故知新——张铨教授和张洪沅教授博士学位论文》《欧亚交通文轨新同——华西协合大学学生毕业论文选编》《钻研研微严慎细思——国立四川大学学生毕业论文选编》等。

1、《由精逮博 积知为用——名师听名家课堂笔记》

2、《科学万变 温故知新——张铨教授和张洪沅教授博士学位论文》

3、《欧亚交通文轨新同——华西协合大学学生毕业论文选编》

4、《钻研研微 严慎细思——国立四川大学学生毕业论文选编》

四、《四川大学博物馆馆藏精品集萃》系列

本套丛书囊括了四川大学博物馆建馆一百年来的精品馆藏,门类包括书画、钱币、陶瓷、刺绣、民族民俗文物等。不仅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学校建设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文化资源。本套丛书的撰著者均为四川大学培养的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和艺术史等学科的学者,他们编写这套“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丛书,旨在通过系统的分类介绍与研究,用生动通俗的文字配以精美的文物图片,向读者展示馆藏文物精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五、《四川大学近现代建筑》

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优良的兴学传统。近代以来,成都地区的教育建筑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一是国人自办的成都本土教育建筑;二是近代西方教会势力由沿海地区西进而来。四川大学历经以上两种发展轨迹,是西南地区乃至中国内陆地区近现代教育发展的缩影,其留存的近现代建筑是最好的历史见证。经过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老师和同学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四川大学近现代建筑的调研测绘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了较大突破。本书的出版为使多年的实际工作转化为科研成果,总结并积累经验,满足海内外莘莘学子、校友的热切期盼,让大家了解、欣赏和热爱四川大学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作为四川大学120周年校庆的献礼工程之一,进一步推进四川大学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与展示工作。

六、《濯锦录——名宿与旧事中的百年川大》

本书是四川大学老干部党总支以“回忆历史事件,丰富校园文化”为主题撰写的,通过访谈方式记录和整理了四川大学离退休老领导、老专家、老党员等65人的录音采访,讲述了他们亲历、见证的四川大学建设发展历史。书中采访嘉宾亲历或见证的学校发展历史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此次访谈录的重要成书内容。所有采访活动均在采访嘉宾本人同意下进行全程录音,同时也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老照片等材料。

七、《为霞尚满天——四川大学离退休同志十届主题性文艺汇演及老年文化建设探索

大学文化是围绕大学教育和学术活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体系、环境氛围的集合体,是大学综合实力和个性特征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构成。一个大学的文化,既秉承了这个大学发展的历程,也展示出了这个大学的灵魂和血脉,更承载着这个大学对国家、社会和人类未来发展的崇高使命。

2000年,由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经过两次强强合并组成了新的四川大学。原三校文理工医各有侧重,其校园文化、老同志的文化活动和服务管理理念不尽相同。面对老同志的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学校通过调研,于2006年提出举行离退休同志主题性文艺汇演,并为老年大学、老年艺术团、老体协等活动平台建章立制,加强对学校老年文化建设的组织和协调,把老同志主题性文艺汇演作为学校老年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通过三年的实践,2009年,离退休同志主题性文艺汇演被学校评为“四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

四川大学离退休同志主题性文艺汇演,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每次主题都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在此过程中,学校离退休工作有关职能部门主动作为,发挥组织、导向、规范、协调、促进作用,依靠骨干、搭建平台、健全机制、注重实效、强化宣传、不断创新,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大学老年文化建设之路。

八、《老骥志·马院记忆》

绸缪中华风雨季,砥柱西南天地间。2016年,四川大学迎来120周年华诞,马克思主义学院也迎来建院15周年。多年来,川大马院人用勤劳、智慧与才华,书写了灿烂的学院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日马院,系由原四川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原成都科技大学政治教育系、德育教研室以及原华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历经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作为四川大学最年轻的学院之一,学院厚积薄发、快速发展,确立了建设中国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奋斗目标,凝练形成了立德树人、求是铸魂的学院精神,主要办学指标持续快速增长,正逐步成长为中国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年,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组织学生志愿者,对学院退休老师进行采访,书写他们的生平过往,汇集成这本文集。文集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图像资料和翔实的文字记录,饱含深情地回忆了为川大马院的建设和发展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前辈们。阅读这本文集,有如传过一座琳琅满目的历史走廊。投过泛黄的老照片和具有穿透力的文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退休老师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生追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开阔胸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育人之道,“严密理会,铢分毫析”的治学态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人爱情······透过一个个亲切而生动的感人故事,川大马院那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在眼前铺陈开来,那激越昂扬的青春歌声在耳畔阵阵回响。

适逢四川大学建校12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院15周年,《老骥志·马院记忆》(第一辑)的正式出版为校庆和院庆献上了一份厚重的大礼。

(以上段落选自《老骥志·马院记忆》(第一辑)前言)

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史》

这本院史是为庆祝四川大学建立120周年而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与四川大学起源同步,历史悠久,成绩斐然,其前身可追溯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的锦江书院和张之洞主办的尊经书院。两书院不仅上承文翁之教,下启现代蜀学,而且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为以后的四川大学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和影响,百年积淀和传承住久了四川大学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奠定了中文与新闻学科的坚实基础。

十、《创新与实践——“4·20”芦山强烈地震雅安灾后恢复重建案例》

《“4·20”芦山强烈地震雅安灾后恢复重建案例》系列图书是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1月29日对“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要求“系统总结这次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深入研究把握内在规律”和“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的新路子”的重要批示,从政治理论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角度,与雅安市委党校等单位共同研究编辑的丛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重点支持,作为向川大校庆120周年献礼的丛书。丛书的第一本《创新与实践——“4·20”芦山强烈地震雅安灾后恢复重建案例》是雅安党校委托四川大学灾管学院就“4·20”芦山地震后灾后重建所做的重点调研成果。该书从基层调研得来的大量一手数据以及相关分析与专家点评是本系列的一个重大特点,对灾后重建具备很强的指导意义,也是国内学术出版领域在灾后重建方面一部系统的、前沿的、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四个全面为指导的学术研究专著。

大川课堂

微信公众号

微博